心灵之窗

“双减”背景下需要培养孩子三种学习意识

供稿单位:其他 发布时间:2021/12/14 10:47:29

“双减”背景下需要培养孩子三种学习意识

朱仲贤

今年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在欣慰之余,对自己孩子今后的学习却多了几分担忧:一怕作业负担减轻后,孩子学习松懈了;二怕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掉队”了。要在落实“双减”的同时,又能免除家长的这些担忧,家庭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三种学习意识,即主动意识、竞合意识和行知意识。

一、促成习惯,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意识

一些家长在咨询时反映,孩子放学回家后,总想不到要先完成作业,而是先玩个不亦乐乎,要拖到实在不能不做了才做作业;还有一些家长反映,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总是第一时间喊爸爸妈妈帮忙。这些都是学习不主动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意识。

拥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差。钱伟长的学习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初考取清华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文系。但是“九·一八”事变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立志要科学救国,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想转学物理。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后,没有同意。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让他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他。从此,钱伟长拼了命恶补数理化。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五六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十点熄灯后就躲在厕所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钱伟长的主动学习促成了他的成功。

拥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孩子,有一颗“开放式大脑”。全球知名脑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尼尔·西格尔提出了“开放式大脑”的概念,认为拥有开放式大脑的孩子,能自觉而主动地投入生活学习,会主动想去接触新知识、新技能。这难道不就是家长们所期盼看到的孩子的向学之心么?心理学认为,孩子面对困难,往往会有三种心理暗示:我不行、试试看、我可以。如果内心总想着“我不行”,那么,大脑便自动进入“休息状态”。如果愿意“试试看”,孩子就有了学习的自驱力,能开启主动学习的模式。学习上经常主动尝试的孩子,就像拿到了一把钥匙,能全面开启和激活大脑的积极学习模式。

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十分重要。比如,规定孩子回到家先做作业再玩,杜绝孩子学习时“狗头上搔搔、羊头上摸摸”,鼓励孩子遇到学习困难争取自己解决问题,等等。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就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做事拖拉等不良习惯和畏惧困难等不良学习品质也会远离孩子。这也是家长们所乐见的。

二、积极介入,培养孩子学习的竞合意识

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反映孩子有个同学,在班上从没有表现出刻苦学习的样子却成绩总是很好,在同学们讨教经验时总是说自己从不“加班加点”,换来同学们一片羡慕的目光。直到有一天这个孩子无意中得知该同学在家如何刻苦如何认真的信息,这个孩子心理失衡了:为同学的欺骗而愤怒,为自己没有尽力而自责,为平时“追随”该同学玩乐而后悔。在这个同学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典型的“零和”思维。在现代社会,拥有零和思维的人不在少数。这种思维,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是无益的,从小的方面来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时代呼唤这个社会需要竞合。你看,如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即使获奖者是某个个人,也是一个团队的代表而已。竞合,是一种战略,由商业竞争者合作工作能够受益的思想衍生而来。竞合,是一种非零博弈。在竞合状态下,自己的所得并不与他人的所失大小相等,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竞合的双方往往是可以双赢的。我们可以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第一次比赛中,兔子因为自满、大意,在树荫底下睡觉,输给了乌龟。后来,有了“龟兔赛跑”新编。在第二次赛跑中,兔子全力以赴,从头到尾一口气跑完,兔子胜利了。乌龟反思后,提出了第三次赛跑,不过路线作了改变。当兔子飞驰而出后,遇到了一条宽阔的河流,而比赛的终点在河对面。兔子呆坐在河边,一时不知怎么办。乌龟跚跚而来爬入河中,游到对岸,继续爬行,完成比赛。后来,兔子和乌龟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反思发现,在比赛中他们可以表现得更好。他们决定再赛一场,但这次是同队合作。他们一起出发,兔子扛着乌龟,直到河边。在那里,乌龟接手,背着兔子过河。到了河对岸,兔子再次扛着乌龟,两个一起抵达终点。比起前次,他们都感受到了一种更大的成就感。

学校有不少培养学生竞合意识的做法,家长也要跟上。在课堂上,老师会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在课余,老师们会组织一些篮球赛、拔河赛、文娱演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竞合意识的有效方式。在家庭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竞合意识。当孩子畏惧竞争、不敢参与时,家长要多鼓励孩子,激发其斗志,让其自信地说出“我能行”;当孩子出现零和思维时,家长要积极介入,用双赢理念引导孩子,指点孩子真正的成功之道。竞争保斗志,合作保成功。只有会竞合的孩子,将来才能屹立于这个社会,并获得大的成就。

三、创造条件,培养孩子学习的行知意识

前段时间,有一位家长将老师“批错”的一道题发到了网上:商店花了400元进了5把羽毛球拍,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去比较合理?答案是在75、80、85、100元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孩子选择了“80元”却被老师判了错。家长搞不清楚老师为什么会判错,颇有一些质疑老师批改不认真的意思。许多网友加入了讨论,老师也作了解释,大家终于搞明白了正确答案为什么是“85元”。在这个事例中,这个孩子的错在于,没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犯了脱离生活实践的错。

学了知识,不会运用于生活实践,就是死读书。只会死读书的孩子,只能成为“书蠹头”,会影响孩子将来走向成功。这是每个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有的孩子学了知识不会运用于生活实践,是没有发现运用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孩子学了计算面积的相关知识,却在家中装修要铺地砖时,不会计算要用多少块地砖比较合理。这是因为家长一手“包办”了,没有给予孩子练习的机会。有的孩子学了知识不会运用于生活实践,则是因为自己没有这个意识和愿望。比如,孩子学了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却在投放垃圾时还是混投混放,甚至连投放垃圾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那怎么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

实践出真知。《墨辩》提出三种学问: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就是从“行”中得来。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动从“行”中得来知识,这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获得知识的方式。真正的知识一定是能为实践所用的,孩子在实践中也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真知往往伴随着灼见。要使孩子由“聪明”变得“智慧”,“行知”这一过程不可或缺。

家长要创造条件培养孩子学习的行知意识。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管理和参加社会实践是两个好的途径。家里的茶米油盐不妨让孩子接触接触,光盘行动、尝试购买等措施跟上去,孩子在学会数学知识、积累作文题材的同时,节约意识、尊老敬长的意识等等都会得到增强;学了琴棋书画,不妨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志愿活动,在愉悦他人的过程中,孩子的艺术才能也会得到发挥和进步,其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胆气、意志、毅力等等也会得到锻炼。这样的孩子谁会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哪个家长会不骄傲?

当一个孩子拥有了主动意识、竞合意识和行知意识,还愁孩子的学习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