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窗

中小学危机干预手册(教师篇)

供稿单位:市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1/8/11 14:05:54

中小学危机干预手册(教师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儿童创伤干预小组,面向教师和家长,推出了《危机干预应急手册》,以期让大家了解危机事件可能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快速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并为教师和家长自身提供有效的危机干预方式。

教 师 篇

 

01
危机事件对师生的影响

● 对学生的影响:

 

各类天灾人祸,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都可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失控反应和心理伤害。这种伤害会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夹杂着强烈的担心、恐惧和无助感,有时超出人类正常的承受范围。当突发的灾难性事件超过个体心理承受时,就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 

 

人为灾害(如暴力行为、情感/心理虐待、性侵等)易使人形成I型(急性)创伤,其特点为:形成创伤的时间是短暂的,或者是一次性的;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段;形成创伤后的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三个月,有的可自然愈合,有的经过治疗获益,有的可能转化成II型(慢性)心理创伤。 

 

人们经历了灾难性事件后,会有更高的警觉性、强烈的恐惧和持续的焦虑。创伤后一个月内,个体会因为担心和恐惧,而花费大量时间考虑或寻找环境中的威胁信息,处于高度敏感、情绪易怒的状态,一旦遇到相关信息就会变得过于惊吓。 

 

造成重大影响的暴力事件(尤其是发生在学校的暴力事件),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恐惧, 他们会觉得自己有危险、或担心朋友或亲人有危险。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保持常态、建立安全感、并和学生谈论他们的恐惧,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10811135219.png

对教师的影响:


危机事件于教师而言,同样是一场灾难。教师一方面需肩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校秩序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自身也深受危机事件影响,还需与学生家长沟通,体会着复杂情绪,承担着较大压力。此时,教师们常见的情绪有愤怒、有沮丧,有不能合理面对媒体和家长的压抑和委屈。 

 

在理解学生们会对危机事件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接纳、理解自己对事件产生的种种反应,勇敢面对负面情绪。教师只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学生处理情绪。 

 

教师自身的情绪调节


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来源于家庭、朋友、同样经历过危机事件的人。不要怕麻烦别人,或担心情绪会影响他人。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人们需要同伴、家庭的支持以调节情绪、度过危机。当你希望与他人聊天、倾诉时,可以通过以下准备更好地达到处理情绪的目的:

1. 仔细思考要去与谁倾诉。

2. 提前想一下可能聊什么。

3. 选择好合适的时间地点。

4. 从实际的、具体的事件谈起。

5. 让他人知道你需要与他们聊聊,或仅仅只想与他们呆在一起。

6. 当你准备好时,可以开始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7. 告诉别人你很感激他们的陪伴与倾听。

8. 告诉别人你需要什么、他们如何帮到你——说一件他们当下就可以帮到你的具体的事。

 

 做放松练习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比如“呼吸练习法”。

1. 缓慢的吸气,让空气慢慢进入鼻子或嘴巴,慢慢填充肺部。

2. 慢慢地、轻轻地跟自己说,“我感觉我的身体在变平静”。

3. 用嘴慢慢呼气,感觉肺部慢慢空下去。

4. 慢慢地轻轻地跟自己说,“我感觉紧张正在慢慢走远”。

5. 重复5次。


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放松情绪:

1. 适度锻炼。

2. 保持正常作息。

3. 保持饮食健康。

4. 安排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活动。

 

 若上述均无法有效帮助您调节负面情绪,可选择通过心理咨询。

微信图片_20210811135213.jpg

02

 

识别受事件影响较大的学生 创伤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影响,一般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主要包括 (a)创伤性事件的特质和 (b)个人风险因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评估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 

 

创伤性事件的特质包括:事件的可预测性、持续性、规模及所造成的后果。一般来说,突发的、意料不到的、涉及严重伤亡的及持续长时间的事件会对个体造成较大影响。 

 

个人风险因素包括:是否身处危机事件发生现场、与当事人的关系及个人的脆弱程度。一般来说,越接近事发现场、与当事人关系越密切、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缺乏社交支援或平日应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较容易受创伤性事件影响。 

 

可见,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危机事件当事人。另外,目睹事发过程的学生,以及与受伤害学生关系密切者,也需加以关注。 

 

此外,教师可以加强了解其他学生对受创伤的学生的反应,以及他们分享的信息,保护同学免受其他学生的细节询问。当教师观察到或收到他人反馈,知晓有同学出现下列表现时,便需要引起重视,及时提供适合的干预—— 

 

1. 焦虑、恐惧,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安全的担忧。

2. 不安情绪增加(烦躁,喜怒无常)。

3. 在班级里上课或做作业时注意力下降,难以集中。

4. 缺勤/逃学,不愿去学校。

5. 对他人表现出不信任感,影响到和他人的交往和相处。

6. 关于身体状况的抱怨增加(例如头痛、胃痛、对轻微的磕碰和擦伤反应过度)。

7. 对于创伤事件重复提及或经历(如反复讨论创伤事件,“玩”或画关于创伤事件的“游戏”或画,做相关噩梦)。

8. 对身体接触、明亮的照明、突然移动或大声的声响(如铃声、关门或警报器)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9. 提到死亡或提问相关的问题。

10. 回避行为(例如,抗拒再去厕所、操场或其他让孩子想起危机事件的场所)。

11. 情绪麻木(例如,似乎对创伤事件没有什么感觉)。

 微信图片_20210811135154.jpg

03

面对可能受到创伤的学生,教师能做些什么?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需要获得及时的支持以重建安全感。此时,聆听、理解和提醒的态度尤为重要——

 

 聆听:教师要聆听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表达情绪,以一颗同理心,接受学生不同的感受及想法。
 理解:理解学生关于震惊、内疚、愤怒或哀伤的感受,明白这些感受都是常见反应。
●  提醒:提醒自己和学生,不愉快的事总会过去;在困难的时刻要好好照顾和爱惜自己;如果遇到困扰或难题时应该寻求帮助。
 

 

下面是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可供参考的相应建议:

如果学生不相信、困惑、混乱——教师要认同事件的确难以置信,学生们需要花时间去接受事实,指出人们的确会有复杂的感受,觉得混乱甚至不知所措都是正常反应。可建议学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尝试做喜欢的事,保持正常作息、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不要担心已经发生的事。告知学生,若感到极度困扰,应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如果学生害怕——请告诉此类学生,害怕、惊慌都是正常反应。教师要向学生保证学校和家的安全性, 要让他们知道成人会保护他们。可通过班会、团体活动等方式,与感到害怕的学生共同想出缓解情绪的办法。告知学生,若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需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如果学生悲伤——请告诉学生这是正常反应,允许学生表达悲伤,需留意学生是否过度悲伤,便于做进一步支持和帮助。 

 

如果学生愤怒——教师要谅解,无需争论谁对此负责。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谈话内容, 并且限制孩子接触报复性、仇恨性和充满愤怒的言谈。这些言谈可能会被孩子误解。告诉学生:如果觉得生气或愤怒,可通过告知老师、父母寻求帮助。 

 

如果学生内疚——教师需要欣赏他们对当事人的关怀,缓解其内疚、自责的情绪。 

 

如果学生表现出不尊重——教师无需纠缠,理解其产生这样反应的原因。但是当有学生出现过分的行为,如侮辱当事人时,教师不应容忍,需通过思想教育让同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并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告知其合适的处理方式。 

 

如果学生对事件本身存疑——教师需要告知同学,事件的发生通常不是由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背后有很多复杂及长远的因素影响。告诉学生相关事实,不要假装事件没有发生或事件并不严重。 

 

如果学生无特别反应——教师不要误会此类学生是无动于衷或欠缺同情心,也不要要求学生必须表现出某些情绪或态度。告诉学生,有些反应可能会稍后出现,需要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支持”—— 

 

1. 安全感:确保学生是足够安全的,远离危险的场所和环境;保持诚实,如果环境不安全,要真诚地告诉学生;找到学生的家人。 

2. 冷静: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让自己保持冷静(保持眼睛接触、讨论一些没有危险的事情,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要询问有关事件的详情。 

3. 效能感:尽可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告知学生最新消息、服务状态等;让他们知道怎样更好地照顾自己;让学生想一些之前自己有较好效能感的例子。 

4. 希望:增强学生的希望感,让他们知道好的结果会出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们。 

5. 联系:让学生和同龄人保持接触,从其他人处获得支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心理的、身体的和实践方面的支持。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给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学生提供支持: 

1. 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不是强迫),可以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画画、音乐等)。
2. 不要避免谈论创伤:给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机会,不要过分保护学生,交给学生常规的压力处理方法。
3. 促进积极的体验,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可以笑的,可以玩的。
4. 持续观察学生的表现,是不是存在心理变化,是不是会过多或过少谈论创伤性事件。


教师可以考虑短期内调整学校的教学工作: 

1. 减少作业量,减轻压力。

2. 留出额外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

3. 如果学生情绪激烈,可以让其找指定的成年人帮助。

 

来源: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